春雨驚春清穀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,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 

什麼是24節氣?

2016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正式將「二十四節氣(The Twenty-Four Solar Term)」登錄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。「節氣」是華人文化所展現與環境相應共生的智慧,更是人與土地相生與天候相應的體現。

 

遠在春秋戰國時代,古人就能用日影的長短來確定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四個節氣,《尚書》已有對節氣的相關描述,到秦漢年間,西漢劉安著的《淮南子》中對二十四節氣已有完整記載。公元前104年,由鄧平等制定的《太初歷》,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,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。

 

節氣概念雖為農作參考,但目前所使用的「節氣」是依國曆日期而訂定,每個季節中含括六個節氣變化:反映季節的是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﹔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、清明、小滿、芒種﹔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、谷雨、小暑、大暑、處暑、白露、寒露、霜降、小雪、大雪、小寒、大寒。

 

24節氣與飲食
兩千多年前的《黃帝內經》中,就提出了「人與天地相參,與日月相應」的「天人合一」理念,「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氣之常也,人亦應之」點出了養生必須順應四季來「司歲備物」。搭配節氣與當季食材的概念,是為健康打底最好的選擇。「蔬食,應該呀!」(Vegan In Gaia),立基於照節氣概念,揀選當季台灣食材,推出富含變化的蔬食料理,是期盼嘗新的最佳選擇。
 
參考網址
康健雜誌 [24節氣養生日曆口袋]